有關於台灣與其他地區「植物學藝術」(Botanical Art)生態圈的重要議題。內容主要圍繞「創作故事」、「本月熱門」、「專家觀點」以及「協會辦公室」四個專欄,每月從中精選二個專欄報導。
[創作故事] 游芷筠,繪植物的跳脫生活,沉浸其中
協會月報主編與本期【創作故事】的受訪主角「花開製作所」主理人游芷筠已經認識快半年了,見面的頻率不算低,但是到今天的訪談才算完全揭開她神祕的面紗。半年前在與芷筠(其實我們稱她為”小花”,一個沒有年齡感的暱稱) 互動之初,我感覺她對植物學藝術似乎熟悉但又不熟悉,似乎有經驗但又沒經驗,而且很兩極化,所以很難拿捏與她溝通的角度與深度。所幸半年下來,憑藉著我倆都是聰穎睿智的女性,終於在兩種人生、兩種切入點、兩種媒材,相同熱情之下,共同譜出悠揚的協作曲。
看過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舉辦的「TABA植物紀實2022─現代植物學藝術展」的朋友應該發現到,展出作品除了由水彩、色鉛筆…等傳統媒材創作出來之外,來自國內外的電腦繪圖作品也在展出中大放異彩。身為主辦單位的協會也曾經被詢問為什麼電腦繪圖作品也在展出範圍之內,我想,所謂的「現代」或「當代」藝術展,指的就是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電腦繪圖正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創作方式之一,不論是植物學藝術或其他藝術表達。面對並接納當下,正是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的策展精神,沒有理由排除任何媒材。
電腦繪圖,正是芷筠在繪畫領域的擅長媒材;植物花卉,則是她創作靈魂的真正傾向。在她的作品中處處展現女性創作者特有的柔美與空氣感,有一種寧靜,也透露出無需說出口的溫暖與撫慰。說到這裏,協會月報的忠實讀者都知道,正是值得主編繼續深挖之處,因為這些直擊內心的特質正是藝術的內涵、核心與真正價值,來自於創作者的生命故事與意識經驗。
芷筠的創作旅程始於具體的手作品。為什麼是手作品?我從與芷筠對話的過程中,觀察到她提起手作經驗時臉上的微微綻放的笑意,於是我知道她從手作必要的專注中得到面對自己、感受自己、與自己靜靜相處的經驗,像閱讀一本書一樣閱讀自己,進而在那專注中重塑了自己的自信樣貌、摸索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發展出自己滿意的美學標準。
從手作到電繪,可能很多人認為是件跨領域的事,但是對於芷筠而言仍然在其內心的道路上,具體媒介或媒材僅是方法或是載體,本質仍然是專注、塑造與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芷筠的作品即便是視覺圖像表達,也能讓人感受到觸覺與溫度的原因。
那植物學藝術呢?植物學繪畫對芷筠而言又代表了什麼呢?芷筠的創作故事讓我們下期繼續。
[協會辦公室] 「世界植物學藝術日2025展覽」專案報告
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作為台灣參加「世界植物學藝術日2025展覽」的代表單位,於4月12日參加由21個國家代表組成的決策委員會議。會議中向大會報告台灣地區的專案進度、參與規模與關聯活動的策劃,並參與表決,表決事項包括參展人資格與限制,展覽視覺識別…等事項,表決結果將在近期公佈。
至目前為止,代表台灣展出的參展人預計近50位植物學藝術家,其中超過半數來自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會員,除了台灣地區,還包括來自新加坡、香港、加拿大、越南的植物學藝術家將代表台灣展出以客家民族植物為主題的植物學藝術展,預計規模之大超過百幅。
Comentarios